英联邦(英制)教育体系
学制
英联邦教育体系的本科学制通常为3年,加速本科课程项目只有2年。而在部分地区(如苏格兰),本科学制则延长为4年。学生如果连读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 Bachelor’s),也需要4年的时间。如若就读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根据学生最终取得的加权平均分,学校通常会将颁授的学位划分不同的等级,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五等划分
-
一等学位(First-Class Honour,1.1)
-
二级甲等学位/二等一学位(Upper Second-Class Honour,2.1)
-
二级乙等学位/二等二学位(Lower Second-Class Honour,2.2)
-
三等学位(Third-Class Honour,3.1)
-
普通学位(Ordinary/Pass)
虽然英联邦教育体系内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通常也比较浓缩,但其学习难度通常比较高,其目的也是为学生日后能够成为行业精英而做好充分的铺垫与准备。
教学特点
-
在实行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大学里,不少课程会由多名老师来教授。因为每位老师的学术见解各有千秋,学校希望学生可以倾听不同的声音。
-
只要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论据,质疑(Challenge/Criticise)通常非常受老师们的欢迎,毕竟老师们也希望从学生身上听到差异化的见解
-
课堂上,大部分老师会希望学生们自由发问,并且一般都会耐心回应。
授课模式
大课讲座(Lecture)
大课讲座通常至少有30名学生。在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会在阶梯教室进行。大课讲座课程里,由老师讲授的比重通常是最高的,而适用于这种授课模式的也通常是公共基础课程。老师经常会要求(require)或期待(desire)学生提前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提前预习老师提前发放的材料。每一场大课讲座,老师教授的内容通常有1到2个小节,需要预习的内容可能有20-30页幻灯片以及50-80页的文章。
小班互动课程(Seminar)
小班互动课程的人数一般不会超过20名学生。老师与学生们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深入探讨,并且经常会辅以案例分析。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在每次课程中准备讨论的内容,从而在小班互动课程中提高自我对所学内容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工作坊(Workshop)
工作坊通常适用于设计类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其学生人数同样相对较少。在工作坊课程中,学生们主要是进行动手制作本专业的实践产出,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实践作业。
一对一辅导(One-to-One)
这种辅导通常需要与老师提前预约时间的面对面交流与答疑解惑,最常见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期间。不少学生每周都会至少见一次导师,向老师汇报进度,并且得到相应的指导。
评分方式
英联邦教育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评分方式,并且可能涉及多个评分事项。总体来说,英联邦教育体系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通常最高。常见的考评方式包括:
论文/学术报告(Essay/Report)
作为最常见的评估方式,论文与学术报告通常要求3,000-5,000个英语单词,需要学生对老师给定的话题展开论述。不少老师还会要求特定的文章结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他人观点与数据时,务必要明确标注出处(reference),并且要注意降低表述的重复率,从而避免被判定为抄袭。
课堂展示(Presentation)
这是最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评方式。课堂展示要求学生对所探讨的话题在全班同学及任课教师面前口头陈述所思与所得。如果是团队形式的课堂展示,通常同组成员的评分相同,因此要求每个人都彼此配合好,以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取得满意的成绩。
考试(Exam)
相比其它国家与地区,英联邦教育体系的考试中,老师们通常会在试卷上给出多于额定数量的试题,然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擅长的试题回答。比如,在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可能有多道分值不同的试题,而考生可以选择4道25分的题,也可以选择2道50分的题,抑或是以任意方式自由组合,只要所答试题的分值相加等于满分100分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生作答的试题分值超过满分的分值,比如回答了5道25分的题,那么老师评卷时通常不会批改超过额定总分的部分。
辩论(Debate)
用辩论来考评的做法更常见于人文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专业与课程中。辩论旨在深入考察学生的口才与思辨能力,通常4到10人一组。老师平均分配正反方辩手之后,就会请学生进行公开辩论。与团队的课堂展示类似,辩论也要求各方辩手紧密合作。
另外,在英联邦教育体系中,多个Examiner(考官)的存在并不罕见。如果是单名老师讲授的课程,老师则可能会请几位学生匿名参与成绩评定,以供老师参考。不仅如此,如果学生对老师评分不满意,是可以向老师提出异议的。
北美(美制)教育体系
专业选择制度
北美体系的本科教育彰显着注重个性发展和全人教育的理念,即关注学生个性特征,赋予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转换专业也非常容易。
北美高校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为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通识教育,之后再进行专业教育,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后,努力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一般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年结束时期。其本科阶段的培养,专业内涵比较宽泛和柔性。北美教育体系的学士学位课程一般由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主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组成。
本科新生入校后先进入文理学院或住宿学院学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在一年至两年之后选定专业。
本科生选定专业时需要填写一个表格,到学校的教务部门备案。这个表格一般要得到导师或相关系科教师代表的签字认可。与学生选课要得到导师的批准一样,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而不会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限制。
北美教育体系将专业选择权几乎完全交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能力等自主选择专业。学生选定专业(主修方向)后,兴趣有可能发生改变,大部分学校都允许学生自由转换专业。当然,这与北美教育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充足的教育资源相关。
在专业设置方面,北美教育体系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的专业。有特别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如果从已有的专业中找不到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可以通过选择一些课程,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在提交有关委员会讨论并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即可被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旨在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这种情况下,有专人指导学生设计专业,并配有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在审查学生设计的特别专业时,着重考虑专业设计是否具有知识上的连贯性、是否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相关学术资源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等。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全面发展
本科导师制
本科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北美教育体系中的一流大学基本上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为每名学生指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其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导师会帮助学生分析其选择是否可行,还会帮助学生联系不同系的教师指导其完善方案。
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在实行北美教育体系的高校就读本科项目的学生,入学时通常都会拿到一本学生手册,其中详细介绍了各专业及其修课规定,本校学生系统也有 Course requirement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与课程的详情信息。而学生所选专业与课程,还要看自己是否符合一些基本的条件,譬如完成必修课程并达到相应标准。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权衡自己的学业兴趣和能力。
基于充分认知的培养与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交叉学科研究等途径了解学校与课程。尽管大部分基础课程也类似于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大课讲座,但每个星期学生都需参加小班研讨,复习一周所学课程。除了教授的指导外,北美教育体系中通常还会额外有助教老师的参与。这些由教授或助教指导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通过研讨课,学生可以深入地培养对本学科领域的兴趣,并在深入交流中确定自己的选择。
传统精英式的博雅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北美教育体系的重要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根据北美教育体系的学生培养理念,“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应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做出适切判断的能力、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的学习获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北美体系的众多高校不断增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通识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全面学分制度
北美教育体系实行的全面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老师以及上课时间,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选择能力,促使学生对自我能力与兴趣有更多的探索机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且与未来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和专业。
为了满足学生对多种专业的兴趣需求,北美教育体系中的不少高校还允许学生同时修读二至三个专业,从而避免频繁更换专业。
书院式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北美教育体系里,本科新生注册入学后并不归属于某个系科,而是由本科生院统一管理。其中,不少大学还会实行住宿学院制度,将学院作为本科生4年学习与生活的集体。住宿学院如同学生们的家,学生可以去不同的专业院系参加课程学习,而学生的学习单位是选课之后“逐课”或“赶课”形成的教学班,不以固定的班级为学习单位。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是如此。也有部分高校规定,如果大学生专业兴趣确定,可以直接进入大学的系科。差异化的课程体系设定,也是北美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
英美教育体系的综合对比
成本开销
就平均水平而言,北美教育体系中的本科留学成本比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就读开销略高。
招生人数
除非是招生规模很大的公立大学,北美教育体系的高校每年的招生规模普遍少于英联邦教育体系大学的招生人数,二者之间的差额甚至可达3到5倍。
培养方向
英联邦教育体系通常更强调技能教育,而北美教育体系更强调通识教育。英联邦教育体系的本科新生,即便不被要求入学时决定好分流方向,也会被告知至少得选好专业大类,因此通识教育的培养成分就明显更少。
学制差异
尽管北美教育体系近年来也有在逐步考虑三年制的学士学位项目,但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学制普遍更短。毕竟北美教育体系里正式的专业分流普遍在本科三年级才开始,其培养模式也就相应地固定要求四年甚至更长。
学期差异
英联邦教育体系里的学期长度普遍短于北美教育体系对学期时长的设定,并且不少学校会实行三学期制。这也就使得英联邦教育体系的课程进度普遍更快,并且假期会相对更长。
欧盟/欧陆(欧制)教育体系
统一框架下的多样化学术图景
三级学位标准化与学分互认体系
欧盟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建立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结构,在年度学分数量恒定的前提下,高校可以自行设定本科为3年制(180 ECTS学分)或者4年制(240 ECTS学分)。课程模块化设计使学生可跨校、跨国组合学习路径,学分通过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 无缝对接,为未来的跨国留学奠定基础。
学术型与应用型双轨并行
欧盟教育体系内通常兼有研究型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两种不同导向的高校以供学生选择。
研究型大学 :侧重理论深度与科研启蒙,本科阶段已嵌入文献研讨与实验室轮转
应用科技大学 :(如德国FH、荷兰H类大学):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课程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强制实习占比30%以上
多语言教学与国际化课程体系
英语授课普及化中的语言纵深
欧盟教育体系中的英语授课本科项目覆盖工程、社科、商科等领域(如比利时有数百个英文项目、德国有数千个英德双语项目),但通常建议甚至要求学生必修当地语言作为第二外语,培养多语种复合能力
国际维度的课程设计
欧盟教育体系的本科课程通常都会融入跨文化比较与国际议题(如“跨国环境政策”),并采用国际化团队合作模式完成小组任务。
学术深度与创新力培养
研讨式教学(Seminar)主导课堂
欧盟教育体系并不崇尚单向授课,在本科阶段推行小班研讨制(15-20人)的程度非常高;
“项目制学习”(Project Work)也是欧盟式小班研讨制的重要部分。学生需经常主导课题设计、答辩及跨学科协作,教授仅担任导师角色
早期科研介入机制
在研究型大学,实验室轮岗与论文工作坊经常向本科生开放,不少欧盟教育体系的高校还会设置“本科生研究基金”,资助学生独立申报微科研项目,成果可折算ECTS学分
欧盟教育的核心特质:学术严谨性
相较于其它教育体系,欧盟教育体系本科淘汰率明显更高。
同时,欧盟教育体系并不简单迎合各式各样的评估指标,而是经常以多种形式鼓励院校以及产业联合科研,促成实效性的科研产出。